酒久文化网
星空体育app下载官网-星空体育网站入口官网手机版

“大学才子”派-星空体育app下载官网

作者: admin 发布于:2021-07-17 15:07:56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多数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至少是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该文学流派主要包括克里斯托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李利(john lyly)、基德(thomas kyd)、格林(robert greene)等人。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经过“大学才子”们的创作实践,题材不断扩大,技巧也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中最有才华、成就最大的一个,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剧的晨星”、“英国悲剧之父”的美誉。他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马洛与莎士比亚生于同一年,故乡是古老的坎特伯雷(canterbury)城。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马洛的出身寒微与莎士比亚十分相似,但他却在莎士比亚被迫辍学的同时幸运地进入了剑桥大学,得以系统地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课程,这为他早莎士比亚一步从事戏剧与诗歌创作并声名鹊起奠定了基础。就在莎士比亚恋爱、结婚、生子的那段日子里,马洛连续拿到了艺术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父母本希望他做一名神父,可是马洛天性狂放不羁,既无心献身神坛,也不愿走上仕途。他那份独异的才情使他毕业后步入了戏剧的殿堂。
马洛是一位戏剧天才,23岁便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帖木儿》(timur),立刻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帖木儿》是一部英雄剧,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却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形象,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精神。剧中的帖木儿和马洛本人一样,是个热情的自由思想者。在这部史诗般宏伟的悲剧中,回响着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典型的主题:歌颂人间的生活,现世的快乐。这个剧本被认为是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繁荣的发端。
《帖木儿》的巨大成功,激励着马洛立即又写出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和《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前者以浮士德博士对知识与经济的渴求与获取为题材,后者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另一种探求——金钱的批判。马洛以创作壮丽激荡的悲剧见长,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5年之内完成的。马洛用自己的天才使英国戏剧在短短几年之内便一下子提高到了真正艺术品的水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593年,也就是马洛29岁那年,在伦敦郊区的一家酒吧里,马洛遇到了三个熟人,其中一个是秘密警察。在酒后付钱而引起的角斗中,马洛被其中的一个人刺中要害,当场殒命。就这样,英国文坛上一个年轻而有价值的生命像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直到1925年,美国的雷斯里·霍特逊(leslie hotson)教授在英国的档案库(public record office)中发现了一份文件,其中记载道,马洛是被伊丽莎白女王的秘密厅杀害的,当时有一位秘密警察波莱(robert poley)在场。至此,马洛之死才真相大白。
“大学才子”派中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李利(1554—1606)。李利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受过教育,他的祖父是当时被英国许多学校列为拉丁文教材的《拉丁语法》一书的编纂者。莎士比亚就读文法学校时,就曾学过这本教材。李利受家庭的影响,立志献身文学事业。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是由其创作的喜剧奠定的,如《昂迪米恩》(endymion)、《班比妈妈》(mother bombie)、《亚历山大和坎巴丝帕》(alexander and campaspe)等。李利的喜剧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很大,据考证,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有50多处借用李利的作品。如果说马洛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方面的先驱,那么李利则是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楷模了。
“大学才子”中,还有托马斯·基德(1558—1594),他比莎士比亚大6岁,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他曾在伦敦最出色的学校求学,但迫于生计中途退学,不得不当了一名文书。他与马洛是好友,并在创作上深受马洛的鼓舞。《帖木儿》问世一年后,伦敦便上演了基德的《西班牙悲剧》(the spanish tragedy),同样获得巨大成功。该剧成为伊丽莎白时代第一部脍炙人口的复仇剧,从此便有大量的流血复仇剧涌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深受其影响。
与基德同年的罗伯特·格林(1558—1592),也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在“大学才子”中,格林是惟一避开沉重悲壮的主题,而倾心于浪漫与幽默情调的,这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
1592年,莎士比亚在伦敦的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这引起了罗伯特·格林的嫉妒。这一年是格林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经沉沦到潦倒文人的最底层,只能靠卖文字为生,而且写的都是一些内容低俗的东西,如论述伦敦的流氓、诈骗犯、老鸨、妓女的小册子,对这些人物,格林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写这些东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赶紧换几个钱来打酒喝。这时,他的肝脏和肾脏越来越糟糕,重病的身体已不堪忍受酒精的侵蚀。格林酒后也常常独自伤感垂泪,扪心自问:作为“两校艺术硕士”,自己是如何沦落到这步田地的?格林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回想自己放浪形骸的短暂一生,不禁悔恨交集。于是,他决定写忏悔录来挣钱还债,并把“忏悔录”命名为《一个悔恨不已、只值一文钱的才子的临终自白》(greene's groats-worth of wit bought with a million of repentance),简称《千悔换一智》。这年9月,格林含恨九泉。格林死后,契特尔(henry chettle)得到了格林的忏悔录,并很快加以整理出版。从格林的忏悔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将素有的牢骚和不满都集中发泄到莎士比亚身上。在格林眼里,演员出身的莎士比亚本来就十分可恶,偏偏这个演员又自己编写起剧本来,抢夺本来就不多的剧作家的饭碗。而且,这个演员兼剧作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现在竟然要与他们这些“大学才子”在戏剧创作领域一决雌雄。格林言辞激烈而且刻薄地写道:“是的,不要相信他们,因为他们中间出现了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美化自己,演员的外皮下包藏着一颗虎狼之心;他以为能写几句无韵诗就能与你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媲美;他只是一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国内惟一‘震撼舞台的人’。”在这段攻击性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伯特·格林辱骂和嘲笑的正是已经崭露头角、并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的演员兼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格林说莎士比亚自以为英国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结果被他不幸言中。格林本人于1592年9月2日去世,再加上1594年基德去世,李利也停止创作,这样,“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创作活动宣告终结。莎士比亚真的成为戏剧界惟一能够震撼英国舞台的剧作家。
以“大学才子”等人为代表的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是戏剧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流派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驱动当时的戏剧更加接近成熟,并最终促使莎士比亚顺利地成为世界戏剧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

上一篇: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