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久文化网
星空体育app下载官网-星空体育网站入口官网手机版

为什么很多场合必须有酒?-星空体育app下载官网

作者: admin 发布于:2022-07-05 06:02:20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等等机缘,让我们离不开酒,忘不掉酒,不喝点怎么对得起中华五千年酒文化!

虽然我不会喝酒,但是酒是美好的东西。1、应酬时候酒是不可少的,酒桌上谈生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酒喝完了,生意也就成了。2、“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更离不开酒,这样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3、每逢佳节必须酒,饮酒来作为节日庆祝之喜。

《水浒传》原著中,武松景阳冈喝的酒度数真的很高吗?

根据《水浒传(120回)》的说法,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15碗酒(外加4斤牛肉)。原文:“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哨棒便走”。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国古代到南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十四,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当时主流的酒有粮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黄酒。酒精度大约在6-10度,和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

武松喝的酒虽然是村酒,但是根据原文店小二的描述“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和武松喝了一口的感觉“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可见,店中招牌“透瓶香”可能会超过10°,但是绝对不会超过14°。传统的曲药发酵法不可能得到14度以上的酒,因为14度乙醇是酵母生命的临界点,过此则酒化停止。

武松喝了18碗,大概就是喝了4.6斤米酒。以酒精含量10°来计算,对比市面上常见的53°的茅台酒,大约相当于喝了1斤左右,不会超过1斤半。另外,用常见的8°啤酒来对比,大致喝了7到8瓶。以上只是粗略地比对,实际中,可能因地域酿酒水平、酒碗概数统计以及个人酒力吸收能力等原因,会有所出入。可见武松的酒量还是很好的!

那个时代的酒,都是粮食自酿的,度数相当现在46度的酒,三碗不过岗,也只是说三碗的酒精度相当半斤左右。当然了渴了酒,风一吹酒量小的会晕,可武松是练武之人,过去人常说,身高丈二,膀横三尺,也不为过,,,,,。

“诗酒”自古不分家,在酒桌上如何有文化的进行劝酒?

‘诗酒’早己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流传几千年之久,也早己融入到千家万户,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也成为各阶层迊宾会客的调节剂。就在酒宴上如何有文化的劝酒,谈谈个人的几点方法。

如果在酒宴上遇到年长者,敬酒时就说:‘敬您一个酒,活到九十九’,年长者有时说:‘老了,不能喝了’。我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年长者听了很高兴的饮了酒。如果有年轻的,也会和年轻的喝个酒,就说:‘给您喝个酒,生活事业全都有’,在酒宴差不多时,就劝大家说:‘酒神虽好能助兴,贪杯过多确伤身’。酒虽好,但也不能过量,恰到好处。

有时参加婚宴喝酒,和不太熟悉的客人坐在一起,为了活跃气氛,就说:‘我们一起喝喜酒,祝愿大家更富有’。大家听了都挺高兴的,气氛也好了,喜酒喝的也尽兴。

参加婚宴陪贵宾喝酒,也是讲究的。首先要喝四喜洒,再喝四红酒。开场就说:‘大喜曰子四喜酒,幸福生活天天有’,客人听了高兴,谁不愿意天天过幸福生话啊!喝完四喜再喝四红酒,就说:‘喝完四喜喝四红,事顺财发当富翁’。客人听了更高兴的喝酒。新郎新娘来敬酒时,就说:‘新郎新娘敬个酒,家中喜事接连有‘,大家更乐意喝了。

‘诗酒’文化劝酒多种多样,根据不同人,不同层次,不同场景,进行不同方式的劝酒,是一门艺术

就用文化方式的劝酒,淡了几点不成熟做法,望友们点评指教!谢谢!

劝酒,是中国人在筵席上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的方式。就其方式,无外乎有3种:1、文劝,2、武劝,3、罚劝。在民间,我们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以划拳来劝酒。而文人雅士则不同,他们常用赋诗填词、对对联、或猜字猜谜等游戏来劝酒。别的不说,就说劝酒之一的“行酒令”吧,席间先推举一人为令官,客人听令后便轮流即席赋诗,或即席唱和,或猜字猜谜…… 。有关文人们的这些“劝酒”游戏,你可以去看看《红楼梦》,因为在《红楼梦》里都有很具体的描述,比如:第四十回~鸳鸯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重罚的。” 这重罚,是强调:不只是喝一杯。这就是“有文化的进行劝酒”。

若说古人有文化的劝酒,我认为,应当属唐诗人,而最有名气的应当属“诗佛”王维 。你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二使安西》) 他说这话,你能不喝吗? 再者就是“诗仙”李白,他是这样劝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

若说如今“有文化”的劝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到内蒙草原去旅游,在酒桌上,蒙古人热情地唱着一首《劝酒歌》,令我很感动,我接过酒杯,爽快地一干而尽。你听:“美酒倒进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远来的朋友饮一杯。”~这份纯真的情谊,就是滴酒不沾的人,也应当毫不犹豫地一口而干。

但是,也有人在酒桌上为了助兴,却弄出了一些“西皮二黄”的打油诗 ,比如:“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再比如:有一女的劝领导喝酒,说:“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向领导敬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领导一听 ,不喝不行,干杯。

上一篇: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